3、全科医生缺乏
由于各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隶属的医院不同,轮值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只派1个医生,有的是派几个不同科的医生。
如中山医院接管的开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派了1位医生,属全科,而中医院正式接管的梧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目前每星期安排3位专家半天坐诊,诊治糖尿病、心血管及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有些病人向记者反映,不同类型的病人有时难以对号入座。
卓玉凤告诉记者,全科类型的专家在全国都很缺乏,全国仅有100多位,多数在北京。在厦门也仅有两位。
为此,农工党厦门市委杨军曾建议,在人才政策上对基层要适当倾斜,根据“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原则,引进和培养基层急需的全科型实用型人才。
此外,杨军还建议,尽快确立全科医生的培养、考核、职称聘用等体系,使全科医生在基层减少后顾之忧,乐意发挥才干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岛外
人事移交尚需时日
按卫生部门的规划,岛外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5家,分别是海沧、石塘、集美、侨英、杏滨服务中心。
对于“岛外暂缓实行”的说法,不少医生称“有所耳闻”,但具体原因不详。
据集美侨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试点工作刚刚开始推行,目前只是挂了两个牌子,人员配置还没有多大改变。”
据了解,按区域划分,侨英社区已归属到市属三级医院——厦门市第二医院。现在中心的医护人员皆属区编制,待人事档案整理完毕后,将转交市卫生主管部门,再移给二院,然后才进一步开展具体工作,移交工作估计得花上一个多月。
而另一家名单中的岛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表示,目前社区跟医院刚刚合并,尚未有进一步沟通,社区具体运营暂时沿用过去的模式。
而厦门市卫生部门并未对记者作出正面回应,只表示,接下来将集中精神把岛内试点做实、做好。
政策回放
厦门医改之路
据一不愿具名的医疗界人士透露,早在2006年,厦门就有意向推进医改,实行专家到社区服务中心轮值,但未获得各家医院的回应,原因就在于用房、设备等问题还没有明确。
据了解,至2006年年底,厦门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穴站?雪62家,但群众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还不够高,“就医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去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次有关“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的调研中提出:“各地要区分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水平可以不同,但重在制度建设和广泛覆盖”,“社区医疗体系建设要和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衔接,统筹考虑医疗体制、医保体制、医药购销体制的改革。”
这一表态无疑对厦门的医改是个极大的鼓舞,去年10月9日,厦门破解就医难的相关决定正式出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医疗资源重组,即将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分为二,由市属三级医院(即市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医院)全面接管社区基本医疗工作,建立隶属于三级综合性医院管理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去年11月,厦门市政府正式启动医改,并于今年2月正式推广,2月1日岛内外19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挂牌,标志着厦门市新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正式启动。
最新动态 财政补助细则本周出台 免收挂号费,1000多种基本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就诊自付比例降低……以上种种皆是厦门市委、市政府破解就医难的相关决定及其配套文件提供给到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的优惠措施。
但这些政策性差价,对于一家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医院来说,在没有外力扶持下,让利甚至是“亏本”经营是不现实的。
正如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医疗模式的改变,牵涉到人员调整、资产划拨、财政补助等问题,牵涉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碰撞。
“我们十分清楚这项工作在改革初期存在的一些困难,如加快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合理安排卫生资源等,我们已建立了内部工作责任制”,黄如欣表示,再比如基层医疗单位反映强烈的补偿问题,这些都只是改革进程中的“阵痛”。一项新举措的实施,特别是这项改革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已习以为常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传统的就医习惯的一次“外科手术式”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一步到位。
据了解,今年,厦门还要建18个社区医疗机构,市财政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投入3000万元。卫生部门一官员还向本报透露,本周有关医改财政补助的具体细则有望出台,并立即实施。 |